哈工大舉辦國際跨文化交際學術會 [ 2007-06-26 15:58 ]

以“多元化、和諧和跨文化交際”為主題的CAFIC & IAICS 2007
跨文化交際國際學術會議(第十三屆國際跨文化交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七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術研討會)于2007年6月22日在哈爾濱友誼宮隆重召開,來自五大洲30多個和地區(qū)的500多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當今社會中文化與交際、異化與同化、全球化與多元化和本土化等的熱點問題。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和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聯(lián)合主辦,會議將歷時三天,于6月24日結束。
本屆大會無論是在特邀專家的知名度、與會代表的國家和地區(qū)分布,還是提交論文的數(shù)量和質量,或是提交論文所涉獵課題的廣度與深度都達到了兩個學會歷屆會議的最大規(guī)模和最高水平,是國內外跨文化交際研究歷史性的突破。出席本屆大會并作主旨發(fā)言的世界知名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專家有:俄羅斯應用語言學會創(chuàng)建人和主席、莫斯科列莫洛索夫國立大學外語與文化學院創(chuàng)建人和院長Svetlana
G. Ter-Minasova、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主席、日本著名跨文化交際專家和外語教學專家Nobuyuki
Honna、國際跨文化交際著名學者、跨文化交際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Michael
Prosser、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會長、著名跨文化交際學專家賈玉新、上海外語大學跨文化交際研究中心主任Steve J.
Kulich、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院長孫有中、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理事、美國知名交際學者Brooks
Hill等。
大會共收到提交的論文780篇,其中國內540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240篇。會議期間將有來自30多個國家500多位中外學者在70多個分論壇上發(fā)言,分享他們對跨文化交際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最新思考與成果。
知名專家主旨發(fā)言和各分論壇的發(fā)言主要圍繞以下主題展開:交際與全球化、跨文化適應、文化身份與多樣性、和諧與多樣性、文化價值觀及其演變、跨文化醫(yī)患交流、跨文化商務交流、跨文化交際研究方法論、跨文化言語/非言語交際、跨文化群體/組織交流、沖突與協(xié)商、
信息技術與文化、媒體與文化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等等。
本屆會議充分體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跨學科、跨文化的特色,許多代表是第一次參加這樣大規(guī)模的跨文化交際學術會議,他們認為本屆會議為中外學者的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對主辦方的各項工作表示感謝。近30名俄羅斯學者首次參加跨文化交際學會主辦的會議,她們對成為國際學會的會員表示了濃厚的興趣,她們的加入無疑會為國際學會帶來了新的活力,而他們的發(fā)言也為國內外跨文化交際研究提供的新的視角和課題。
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跨文化交際研究是一門新興學科,于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20世紀80年代,我國專家學者把這門學科介紹到中國。會議的主辦方之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在創(chuàng)建中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學科、豐富和推動國際跨文化交際研究、促進中外跨文化交際學者的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擔任國際跨文化交際研究學會的主任理事、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長賈玉新教授的帶動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教師在此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方面始終走在國內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前沿,成果豐富,影響廣泛。本屆會議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還將其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文集贈送給了與會代表,再次展現(xiàn)了他們在該領域所取得的成績,
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發(fā)展。1995年,首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國際跨文化交際學術研討會會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召開,并宣布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CAFIC)。今年,是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第二次成功舉辦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和國際跨文化交際學會的聯(lián)合國際學術會議。
開幕式當天的友誼宮會場洋溢著濃厚的學術氣氛,會場內外到處可見不同膚色和文化背景的中外學者興奮地暢談各自的觀點和感受,充分享受著對多元文化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樂趣,體驗并實踐著在國際大家庭和諧交際的快樂。
多元化與和諧社會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中心課題。相信此次會議議定能為推動中國和國際跨文化交際研究、為各國學者探求多元發(fā)展、和諧交流、共享人類文明與文化、促進和諧國際社會的構建之路而發(fā)揮積極的作用,并產(chǎn)生深遠的歷史影響。
(來源:哈工大網(wǎng)站 通訊員李懿達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