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30日,我国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第一套大型合成氨装置——年产30万吨合成氨和24万吨尿素联动装置在上海吴泾化工厂试车成功,《人民日报》1980年元旦头版报道: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三十万吨合成氨装置试车成功。这个“第一”也成为新中国化学工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合成氨在化肥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氨水本身就是一种化肥,还能合成尿素,以及用于制造其他类型的氮肥,如硝酸氨、碳氨、硝酸钾等,这些氮肥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作物提供丰富的养分,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而尿素有利于农作物的提苗长叶,能极大地提高粮食的产量,当时有一斤化肥(增)三斤粮、一斤尿素(增)七斤粮的说法,体现出“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迫切需要。在合成氨和尿素出现之前,优质氮肥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直到它们的出现,极大缓解了中国高价进口氮肥的状况,让中国农民买得起、用得上自己的优质氮肥,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开辟中国化工发展新天地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经济基础薄弱,虽说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化肥无法满足自身需求。1956年国家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兴建一批国产化的大型氮肥厂,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首建任务交给了上海,最终确定将吴泾“老俞塘”地段作为吴泾化工厂厂址,中国化工发展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1958年1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氮肥厂在吴泾地区兴建。1960年6月,我国第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动工。1962年11月20日,吴泾化工首建的中国第一套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安装和自主开车的年产2.5万吨合成氨高温高压装置试产成功,生产出首批质量达到一级品要求的硫酸铵化肥。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竞相报道。1964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临视察,题词“化分化合、依自然律、巧夺天工、品由气出、农业急需、滋养谷物”,充分肯定了吴泾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及为新中国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到了20世纪70年代,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粮食价格翻了3倍,国内粮食供给出现短缺。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化肥供给问题,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决定引进13套大型合成氨装置,同时由吴泾化工厂进行国产化试点,依托老厂优势建设大型合成氨装置。在上海市委和化工局(350vip葡亰集团首页前身)的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精锐力量进行项目建设,来自全国各地400多个单位的建设大军在吴泾开启了创业征程。
自己设计制造国产化装置,为国家发展化肥工业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在当时的条件下,自主建设大型合成氨装置非常复杂。1973年11月,燃化部(由石油、煤炭、化工部组成)、一机部及上海市确定设计原则及业务分工框架,以四川天然气为原料进行设计,合成氨关键设备设计以承制为主,一机部、燃化部有关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参加组成课题小组。上海市设立合成氨工程办事组,吴泾工地设工程建设指挥部,具体协调项目建设实施。面对合成氨系统流程长、设备多、设备制造工艺复杂的难题,由上海市机电一局负责安排设备的试制和供应,主要的工业汽轮机由浙江省杭州汽轮机厂试制,所需的新钢种、新钢材由上海市冶金局安排试制,当时集中上海压缩机厂、上海第一冷冻机厂、上海鼓风机厂、哈尔滨锅炉厂等国内设备制造厂家,“全国一盘棋”“横下一条心”解决装备国产化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从1975年起,工程指挥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班组骨干、操作人员到国内十多个兄弟单位实习培训,由车间组织上岗教育现场练兵,并从吴泾老系统选调工龄长、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充实到新系统一线,加快了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曾参加项目生产准备组工作的吴泾厂老技术人员周鸣高(后担任吴泾公司总工程师)对当时热火朝天的建设情况记忆犹新,广大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为能早日建成国产化的大型合成氨装置,都在默默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吊装设备时,大型设备超长超重,施工场地紧凑,吊装技术要求极高;土建施工必须采用新工艺,如尿素车间的主框架、造粒塔均采用钢滑模施工工艺;焊接材质复杂、新钢种多,焊接技术难度大;对高压机蒸汽管路系统的吹扫、清洗工作要求严,三台透平压缩机组安装精度高、难度大,必须有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高精度的安装工器具。面对这些困难,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建设者们勇敢担负起“为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化肥工业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发扬“勇于创业、敢于创新、乐于创造”的精神,团结拼搏,饱经磨砺,从1974年10月打响“三通一平”(指在建设项目正式施工前,施工现场应达到水通、电通、道路通和场地平整等条件的简称)为中心的第一战役,到1976年6月完成土建主体工程,再到1979年9月完成单机及联动试车,到1979年12月底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合成氨和颗粒尿素,历时5年零2个月,终于建成了国产第一套30万吨合成氨、24万吨尿素联产项目。
这套装置的制造成功,标志着我国机电、仪表、化学工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我国自力更生发展化肥工业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连同之前的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累计生产合成氨产品360万吨,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91年,30万吨/年合成氨完善化工程获国家重大装备一等奖,也标志着我国化工和通用设备在自动化和大型化等方面上了新的台阶。1997年,由于原料油价进一步放开,装置成本上升(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原设计以天然气为原料,在四川天然气未送到上海以前,原料暂由轻油、柴油、重油过渡,所需油品由燃化部协助安排落实),以轻油为原料的30万吨合成氨装置停产退出,1999年12月,上海市经委批准装置报废,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坚守初心奋楫笃行,开启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如今,曾为新中国化肥生产作出重大贡献的30万吨合成氨装置原厂房框架,静静地伫立在吴泾化工厂区内。作为新中国化肥工业的代表性缩影,它见证了我国化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犹如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350vip葡亰集团人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践行兴企报国的初心使命。
当前,我国化肥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发展期。曾经为新中国化肥工业作出贡献的350vip葡亰集团人,正满怀激情续写新的篇章。350vip葡亰集团首页正在上海漕泾化工区建设绿色低碳工艺的合成气及3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今年5月,作为项目首台大型设备——350vip葡亰集团工业气体合成氨装置第一台合成塔成功吊装,目前,合成氨装置主体设备已经安装完成,预计2025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将为市场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产品。该项目承载着与吴泾基地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承接转换的重任,是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将助力350vip葡亰集团首页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未来,350vip葡亰集团人将继续秉承“勇于创业,敢于创新,乐于创造”三创品格,坚守初心和使命,牢记“四个放在”,发挥自身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向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战略目标奋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实绩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